天津日报-九游会ag

天津日报-九游会ag

2022-06-25  点击:[]

6月23日,《天津日报》报道了我校驻村工作队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新闻,报道如下:

千年盆罐庄村把老手艺做出了新花样,小小手鞠球为村民带来了富裕好日子,手工笤帚从日用品“升级”工艺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不仅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通过活态传承、创新保护,昔日的老手艺、老物件重新焕发生机并走进人们生活,也为美丽乡村留住了最美乡愁。

传统陶艺烧出“金饭碗”

宁河区板桥镇盆罐庄村是我市唯一以行业命名的村庄。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这里就有制陶作坊80余家,鼎盛时几乎家家做陶器。今天,流传有序的传统制陶工艺和深厚的陶甑文化积淀让盆罐庄村有了自己的“金饭碗”“金名片”。

韩克胜是盆罐庄村韩家窑第十八代传承人,也是盆罐庄村手工制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前人制陶技艺基础上大胆创新,不仅成为村里办制陶工艺厂的“第一人”,而且还把产品卖到了海外。在他的带动下,盆罐庄村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会陶艺制作,同时解决了村里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如今,制陶已成为盆罐庄村的文化名片。依托悠久的制陶工艺,盆罐庄村形成了吃、住、游产业链:游客进村,不仅能体验特色陶艺、参观博物馆,还能品尝陶甑制作的宁河特色美食,感受文化气息浓郁的“全甑宴”,入住陶艺主题民宿。“陶”景怡人的盆罐庄村已被纳入天津文化旅游示范村建设,而板桥镇也成为天津市第四批特色小镇之一。

非遗技艺带来“致富经”

今天,传统非遗技艺不仅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致富经”。在宝坻区,彩线绣出的手鞠球、高粱苗制作的手工笤帚,不但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让乡村振兴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4月初,宝坻区大唐庄镇东杜庄村村民李子华,刚刚带领她的团队忙完上海的3000多个手鞠球订单。“平时,除了做饭、照顾老人孩子外,剩下的时间就是接单做手鞠球了,一年下来能有不少收入。”李子华说。

2017年,驻村帮扶组偶然受村里绣鞋大姐的启发,决定在“绣”字上下功夫。为了推广手鞠球,帮扶组在村里做宣传、组织培训班,但起步阶段叫好不叫座。帮扶组成员王鲲回忆:“大家有自己的顾虑,上手难、怕白干、不挣钱……我们找到李子华大姐,她是老党员,也是第一位手鞠球的学员。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组成了10多人的制作团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王鲲还和村民一起研究产品创新,开拓销售渠道,最终和上海“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杏芝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手鞠香囊”。2020年,手鞠制作技艺获批为第三批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样的“非遗故事”也在宝坻区新安镇南业前村上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将手工制作笤帚作为生产队的副业。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笤帚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振兴,核心是文化要跟上。”这是天津开放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田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深挖以高粱苗为原料的手工笤帚制作技艺及其文化内涵,整理规范手工制作流程和工艺标准,形成了高粱笤帚“六步工序”“十道工法”工艺标准。

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和完善,“高粱笤帚手工刨制技艺”在今年成功列入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进一步系统性保护使用壮大了这门老手艺。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开拓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自媒体相结合的多种渠道进行销售推广,不到一个月就实现了近万元的销售额,还收到三佳购物和公司企业的2000份订单,形成了超预期的“开门红”。

传统文化加持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生活中对于人们渴望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荣程新智研究院执行院长、非遗研究专家卫东认为:“现在无论是乡村游还是城市游,都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现象普遍。而非遗往往具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技艺,承载着文化的独特性,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非遗能够与民俗节日、舞台演艺、手作产品相融合,在做大做强产业化的同时,让文化的独特性得以保存。”

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普及的今天,批量化生产造成商品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少,而能够体现手工和传统的非遗技艺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卫东说:“大部分的非遗项目都属于民间手工艺,因此非遗产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让大众能够从非遗产品中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乡村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


上一条:继教前沿-天津开放大学与静海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条:学习强国-天津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参加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

【】

网站地图